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财经新闻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光明日报】“学术酒吧”引发讨论,是噱头还是创新?

光明日报

文|金宇

          

近段时间来,“学术酒吧”悄然走红网络。“我在酒吧听社会学讲座”“在bar里搞学术你敢信”“学术配酒,一喝就有”等帖子收获大量的关注和点赞。不过,这一新生事物也被不少人质疑:“举办讲座就叫搞学术?”“都微醺了还听得进去吗?”那么,“学术酒吧”为什么会走红?它吸引了哪些人?又折射了怎么的社会需求?

光明日报

学术酒吧在讲《西游记》

        

学术酒吧,指的是在酒吧里组织的非正式学术讨论,它的特色就是将学术讲座和酒吧文化相结合,吸引人们来共同参与、学习和研讨。而公众关注的焦点则是,“学术”和“酒吧”这两个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要素,是否真能有机地融合到一起。

          

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多元。这也意味着,如果单论学习的效率,或许线上的讲座远比线下的活动来得高。可是,虚拟空间里的活动再怎么精彩,也无法为参与者带来真正的在场感与陪伴感。来到现场的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呈现自己的存在感,比如向主讲人提问、与主讲人互动、与现场其他人互动。正如有网友所言,“如果这个讲座是在线上进行的,那我可能都顾不得去看。”

          

可是,即使是在线下办讲座,可以选的地点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要在酒吧?其实原因也不难理解。学术研究固然是严肃的,但不是不能在轻松、惬意的环境中进行。酒吧特有的“松弛感”恰恰匹配了当下年轻人的心态——在工作和学习中要努力、奋进,但也要讲究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收获一份难得的轻松,这或许就是“学术酒吧”受到一些年轻人喜爱的重要原因。

光明日报

一边是“课堂”,一边是吧台。

不过,一些网友的质疑或者吐槽,也不是全无道理。尽管“学术酒吧”为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和体验感,但学术讲座毕竟也有硬性的标准。不管环境再怎么让人流连忘返,但如果讲座的内容乏善可陈,那就成了本末倒置。毕竟,“学术酒吧”的前提应该是拥有经得起审视的学术含量。就此而言,当我们为新生事物的涌现点赞时,也更希望它能真正起到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的作用,而不只是成为一个徒有其表的“噱头”。

          

对不少商家而言,在打造“学术酒吧”时,也应该重视其中的参与式文化。与传统中的讲座相比,“学术酒吧”应该是一个更强调参与、包容、共享的公共空间。

光明日报

杭州一家“学术酒吧”活动现场 

          

事实上,对学术感兴趣的,并非只有专业的学者。很多普通人的求知欲也很浓厚,只是未必能进入专业的学术研究机构。如果“学术酒吧”能为更多人提供亲近学术知识的机会,也让更多人找到学术上的共鸣,那么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而言,当然也是一件好事。我们也希望,“学术酒吧”不仅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模式,更能成为连接学术与生活的独特空间。

热点视频推荐

↓↓↓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光明日报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

文字:金宇

图片:九派新闻、每日人物

朗诵:王茜

责编:邢妍妍

编辑:范天培

光明日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