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知识网作文、诗词、文学知识分享平台

写在孩子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之后

新人999|
7

从6月25日高考出分到7月23日收到录取通知书,我们和女儿一起经历了充满期待(踌躇满志)——难以置信(失落郁闷)——坦然接受(恢复平静)的过程。

凡尔赛与真可惜

女儿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以后成绩比较突出,月考、期中、期末和一模、二模基本都在年级前10名,其中有两次第一。这让孩子踌躇满志并被老师们寄予厚望。

高考结束后,她自己估分在700以上。鉴于她一模二模的估分都比较准,我对成绩也比较乐观。分数出来那天女儿把查询结果截图给我,我看到百位数是6,觉得很意外。数理化原本是女儿的强项,这次却全面考砸,比预期多丢了十几分。女儿申请了物理和化学两科的复核,但是没能有任何改变,为此女儿郁闷失落了好些天。

亲朋好友关心,问起孩子成绩,我和她爸爸表示“不太理想”。得知能进北大,有人感慨“上北大还说不理想,你这凡尔赛过分了啊”,但对大宝情况比较了解的人则表示惋惜:“是有点遗憾,高三最差的成绩奉献给了高考。”

争夺“尖子生”之战

分数出来后的几天,孩子爸爸接到好几所排名略次于清北的高校招办打来的电话,其中热情最高的是复旦和上海交大。两所学校都数次打电话,邀请去学校看看,承诺专业随便选,交大更是表示可以直博。

争夺尖子生现象近年很盛行,清北抢各省高考状元尤其突出。两校派出人马到各地“设摊”招生,许以种种优惠条件,把考生邀请到对手学校接触不到的场所居住,直至志愿填报完成,此类文章屡见网络。除非考生主意已定,否则这招还颇为管用。

名校招生组对尖子生的争夺,并非仅仅局限于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前的短短几天。对各重点中学的尖子生,他们是从学生一进高中就开始“盯”着的。到了高二,年级排名靠前的学生,有机会参加知名高校的夏令营和冬令营,被评为优秀营员的学生是高校重点关注对象。高三上学期,高校招办会跟重点关注学生及其家长加为微信好友,进行面试和指导。

高三时,北大和清华招办的老师通过四中和我们加了好友,多次交流。两所学校都邀请女儿选择其强基计划。因为强基计划只能选择一所高校,一旦学生做出了选择,大概率就锁定了这所学校。学生要么以提前批(强基)录取,要么第一志愿填报。

理性看待分数

女儿年级组长不止一次说过:一份试卷一拨人。

去年,有一位学生一模、二模在年级200名之外的学生,高考时上线清北。今年,女儿学校有四名学生进入全市前二十,其中有一名年级排名一模在50名之后,二模在100名之后。

有“人生开挂”的,也会有“考场失利”的。有位往届的学生,成绩一直拔尖,常拿年级第一。高考考分勉强够上211,让人大跌眼镜。

考上名校,或者成为省状元,确实能带来更多的选择机会,也能让孩子及其家长风光一时,但并不意味着未来一片光明。

2007年,中国校友会网课题组负责人、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公布了中国首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了全国近400名高考状元,云南教育厅长罗崇敏一共研究了1977年到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么多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如今都过着平凡的日子,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资料来源于网络)

  

虽然也有像刘强东、李彦宏这样的(县市级)高考状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状元们后来到达事业巅峰的只占极少一部分。

马云、俞敏洪三战高考,离“状元”相差甚远,后来成为各自领域的大佬。

高考的分数与未来的人生,没有必然的联系。

善于发现机会,有能力有韧劲还有一定运气的人,比单纯会做题能拿高分的人,更有机会在时代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所以,拿了高分的无需一直炫耀,没拿到的也不必黯然神伤。人生长着呢,高考只是一次考试而已。

理性选择学校和专业

女儿班上有两名同学成绩不错,高考分数较高。男生想去北大学历史,父母不让,要求他报人大金融专业;女生原本申请了加拿大的几所大学,并且拿到了每所学校最好专业的offer,但她母亲让她去香港大学读工科。

这两个孩子最后都遵从了父母的意愿。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也是很多高考生要面对的:

按照兴趣选专业,还是按照好就业(或者“变现能力”)选?

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自媒体博主张雪峰近年很火,他给高考生(父母)很多“实用”的建议,比如想多挣钱就得学理工科。当有家长问,孩子理科成绩是590分,要不要选择新闻专业?他的回答是:“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

张雪峰认为,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掌握一门技术,拥有一个对口的就业保底非常重要,因此选专业要选“能让自己吃上饭的”。

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甚至贫困) 、孩子学习成绩不是特别优秀且孩子没有主见的家庭,张雪峰老师的观点是适用的。如果这几个条件并不是同时存在,则另当别论。

2020年考了676分的高考状元钟芳蓉填报了北大考古系(幸好身为农民的父母支持她),一度引发网友热议,其中更多的是质疑。他们认为考古专业不仅专业竞争力不明显,并且可能需要读上十几年才能“大器晚成”,一个穷出身的孩子,耗不起。

钟芳蓉后来成了整个考古圈的宠儿,北大官微发声明表示欢迎报考;她的偶像“敦煌守护人”樊锦诗给她写了一封信以表鼓励;2021年,她还参加了“中国考古大会”,节目里她向大家讲解了贾湖遗址的文明和故事。

  

我判断,钟芳蓉以后不会多“惨”,除了她自身的“光环”,除了名校的“加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考古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穷”。

我们对于专业的认知,常常因无知而陷于狭隘。

另外,我们还会因为短视而误判未来。一些曾经比较火且时下依然比较火的专业(比如工程、金融等),在数年或者十几年后可能遇冷。

所以我的建议(选择)是:

如果家庭条件能承受,或者孩子愿意勤工俭学,尽量支持孩子的理想,“热门专业和职业”会变,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至于学校和专业优先哪一个。如果孩子成绩不够好,又有明确的爱好,专业优先;如果孩子成绩比较好,或没有明确的爱好,学校优先。

不管读什么学校、什么专业,还得孩子自己有能力。

这才是“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推荐:辽阳市商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