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知识网作文、诗词、文学知识分享平台

ARC?原创 | “少年回乡种地”缘何成为慢综艺黑马?

新人999|
6

种地星球回来了

种地星球回来了

《种地吧》是一档劳动纪实综艺,记录10位年轻人在百余亩土地上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的全过程;是国内首个把农耕与真人秀结合起来的“劳动纪实”综艺。自播出以来节目的平台热度居高不下,截至目前,《种地吧》第一季豆瓣评分高达9.0,在社交平台相关话题曝光37亿余次,并入围第 28 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综艺节目单元。《种地吧》第二季于今年2月23日正式上线,到目前为止全网声量2041.8万,累计评论量1254万;“#种地吧”话题阅读量达到175.56亿。

种地星球回来了

《种地吧》第一季豆瓣评分

在全网综艺大盘流量同比下降,慢综艺赛道内卷趋势明显,“综N代”仍为市场主力军的情况下,《种地吧》却做到了流量口碑双丰收,从小成本制作到综艺“黑马”;从全员素人到十个勤天;从无人问津到收获一大批“禾伙人”。让人不禁好奇,《种地吧》为什么火?它是怎样切中年轻人情绪的?

沉浸互动:纪实陪伴消解时空区隔

《种地吧》采用“正片 直播 每日vlog”相结合的形式,将观众的追综体验由正片延伸到节目外,以打造一种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同时也能更全面地展示少年们耕种劳作的场景,让节目更具真实性。通过长短视频联动,节目组不仅为追综的观众们提供了“实时更新”的花絮,让观众不间断地跟随着十个少年的“种田进度条”前进,也能目睹到他们的成长,而且还能够吸引新的一批观众前去观看。

成员单线、个人每日VLOG、云监工直播等物料在各个平台上随处可见,观众们在观看超多物料的同时也无形中拉近了与十位少年的关系,无论是云监工还是直播带货都让观众与少年们共同体验收获,共享劳动成果,产生情感共鸣。如节目著名的“玫瑰花之夜”片段,就是少年们在完成下午的带货直播后,将自己种植的4000盆玫瑰花进行包装。从晚上十点到次日凌晨三点多,长达五个多小时的包玫瑰直播,让观众们直呼和少年们有了“过命的交情”。

种地星球回来了

”玫瑰花之夜“直播,少年们彻夜包装玫瑰(图源微博)

节目组还推出了每天上午九点半的监工直播、不定时的日常生活直播和成员陪看正片直播,让观众能够通过直播观看并“云参与”种地少年们的新手养成之旅,并通过弹幕与成员们进行实时互动。节目组特意选择在上午九点半直播,是因为这是大多数人的上班时间,可以营造出“一批年轻人在上班,一批年轻人在耕种”的时空感。导演杨长岭在采访中说道,节目组希望观众能够透过屏幕参与到种地的过程,让节目提供陪伴感。

种地星球回来了

少年们通过实时监控“种地星球”与禾伙人们互动

(图源小红书@七点杂货铺)

直播创造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场景,观众和节目组通过弹幕、评论进行互动交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同频共振。这种实时交互的形式消解了观众与成员们之间的时空区隔,观众以陪伴者的身份获得沉浸式的农耕生活体验。除了线上的互动,《种地吧》还创立了农夫市集线下活动售卖农产品,与高校学生联动共同种地。这种“线上 线下”的互动形式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节目中人物的距离,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

价值立意:内娱活人与乡村振兴

在《种地吧》播出之初,“种地 真人秀”模式在大批同质化的慢综艺里实现突围,真实的劳作与综艺的娱乐成为《种地吧》的一体两面,也承载了有关城乡差异的复杂讨论。节目播出后,有人激情安利,打出5星好评,也有人批驳痛骂,怒给1星差评,认为这是一场资本主导下城市小少爷们的作秀。但随着节目叙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被这十个少年所吸引,第一季的他们初入田间,逐渐适应着泥土与灰尘,精致的衣物、干净的小白鞋逐渐被胶鞋、摸鱼服所替代,从“精致偶像”到“农村小伙儿”,无需通过村民与少年之间的刻意对比,城乡差异在少年自身的改变中不言自明。《种地吧》呈现的不只是单纯的种地,还有城市化进程中被折叠的乡村与土地。

种地星球回来了

种地后少年们的手(图源小红书@iiio)

十个在娱乐圈几乎激不起水花的“小糊咖”,在乡村生活的考验中,没有居高临下的对于乡村的嫌弃,而是表现出了对乡村和务农人的敬佩,和对城乡沟通理解的期许。去中心化身份与纪实长镜头书写了少年们真实的成长故事,他们有开朗外向的,有沉静稳重的,有害羞内敛的,也有不善言辞的,多元的性格特点和没有台本、不受拘束的即兴表现,没有明显的价值观引导和流程安排痕迹,更能顺应新生代网民的思维倾向与审美趣味,也让他们成为观众口中备受推崇的“内娱活人”,吸引了全网上下无数的“自来水”粉丝。

种地星球回来了

少年们在腾格里沙漠种梭梭树

(《种地吧》第二季节目截图)

一天搬运30吨有机肥,一夜搬运4000盆玫瑰,沙漠种树18万颗,见证着十个新农人的成长过程,从几乎一窍不通的新手开始一点点不断的试错摸索,从收稻谷到种小麦,再到犁田、开沟、播种、施肥、种蔬菜、种蘑菇、种花、养鸡、养羊、养鱼、养虾,最后成功迎来了金黄的麦田、盛开的玫瑰、崭新的生命……

种地星球回来了

刚刚搬运完30吨有机肥的少年们(图源网络)

在同期的大多数慢综艺还在一味地展示田园生活轻松悠闲的一面时,《种地吧》坦诚地告诉所有人种地本身就是一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活,把种地的苦与累直白地展现给观众,同时也把少年们解决困难到丰收的过程呈现出来,中间没有恶意剪辑、没有刻意反转,更没有咖位争夺,只是通过一天天的时间,让人们“相信土地的力量”。

种地星球回来了

“种树篇”播出后,禾伙人们自发前往沙漠种树

(图源小红书@林西瓜)

“青春”和“土地”碰撞出了关于乡村社会实验和人生成长实验的大胆尝试,也让受节目吸引而来的粉丝们,开始透过这群热血少年们的视角关注农村、关注土地,并开始深度探讨乡村振兴、农村现代化、粮食安全等宏大主题。

情感纾解:田园牧歌的异托邦

“异托邦”是在现实中被实现的“乌托邦”。福柯认为,异托邦是世界上任何文化都具有的特性,每个国家、每种文化都会有自己情感上的乌托邦——西方有伊甸园,在中国则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小农经济的历史,让人们对于土地和田园有着无与伦比的执念。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也成为《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哈哈农夫》等田园式慢综艺节目爆火的重要原因。此外,旅游中的农家小院、影视行业的《田耕记》,以及网文中自成一类的种田文,可以说,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异托邦以田园乡村的形式出现实属情理之中。

种地星球回来了

各类慢综艺节目海报(图源网络)

《种地吧》作为一档超长类的纪实田园生活慢综艺,真实还原了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以田园生活式的演绎,呈现出人与自然的主题,在现实中搭建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异托邦。从整体来看,《种地吧》无论是泥地开沟、水稻抢收的日常农作,还是滚滚稻浪、鱼米富足的后陡门,当这些优美环境和少年之家并置时,都给观众一种怡然自得、自给自足的田园形象。节目场景更是承担着观众对田园的情感寄托,描绘了城市居民和在外务工的农民们想要逃离城市喧嚣和紧张节奏、进入“桃花源”的愿景。在美好背后,观众也借助《种地吧》这一异托邦,看到了种植草莓和辣椒的小农商户因无法达到规模效益,在没有外界的帮助下很难进入市场,哪怕得到了收购机会也会被不断压价,“谷贱伤农”的真实景象提醒观众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的权益问题,也启发观众思考怎样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性。

种地星球回来了

节目收草莓篇播出截图及播出后网友微博(图源网络)

哈特穆特?罗萨批判性地提出了社会加速理论,认为现代人跟不上社会加速发展的步调,与周遭的时空、物我和社会不断疏离与异化,产生了“弥合分离”效应。西美尔也指出,表面上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方式让人们体会到了强烈的刺激性和无所适从的变化性,久而久之,这种“无限地追求快乐使人变得厌世,因为它激起神经长时间地处于最强烈的反应中,以至于到最后对什么都没有了反应”。在“忙文化”的持续输出下,“扁平化”的生存状态使都市人在情感和理性之间游移不定,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高强度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变得脆弱且敏感,形成了一些“都市症候群”。人们渴求时间充裕的“闲生活”,因此出现一批“慢活族”,他们倡导“慢旅游”“慢运动”“慢阅读”。

种地星球回来了

图源微博“种地吧”超话

《种地吧》以治愈系的视听语言、劳动提供的愉悦体验、陪伴式的慢板节奏为深陷于“都市症候群”的观众们提供情感纾解。一方面,区别于传统综艺“混剪造冲突,正片现真相”的剪辑逻辑,《种地吧》始终围绕少年为了“不违农时”,团结一心解决问题这一核心叙事,留存从零开始的土地记录。少年们的情感变化与成长通过任务插曲被完整呈现出来,有效触发年轻观众的共鸣与身份认同。另一方面,节目基于“忙文化”盛行下对城市年轻人焦虑心理的洞察,通过传递“做好一件事”的价值观,来治愈年轻人焦虑的情绪。《种地吧》“做大做强”的励志口号与脚踏实地、积极奋进的“种地精神”,与现实生活的“失序感”形成对照,这种脚踏实地“种地精神”,给城市年轻人提供情绪价值,缓解焦虑与迷茫。

结语

加速社会中的人们困于俗世尘网中,用“社畜”“脆皮大学牲”“鼠鼠”“牛马”来自嘲,忙碌的现实生活带来严重的“失序感”,工具理性肆虐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呼唤真诚而非悬浮,踏实而非浮躁。周国平认为现代人生活的典型特征是匆忙和热闹,恰恰暴露了内在的焦虑和空虚。匆忙是为了掩盖焦虑;热闹是为了掩盖空虚,但是欲盖弥彰。在时不时就要和内耗和焦虑斗争的当下,真实存在的异托邦式的《种地吧》为观众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观众从十个“热血笨蛋”身上渐渐找到了一种秩序感和踏实感。

当4000盆玫瑰从光秃秃的枝干上开出鲜红的花朵,当180000株梭梭树铺满腾格里沙漠中的500亩黄沙,当422.8亩土地从一片荒芜到长满小麦和油菜花,我们不得不承认“相信土地的力量,土地会给出答案”。

参考文献:

[1] 石竹青,牛海波.加速社会视角下陪伴式慢综艺的情感纾解策略及价值功能——以慢综艺节目《种地吧》为例[J].文艺争鸣,2024(01):175-180.

[2]杨长岭.《种地吧》:在农耕图景中感受泥土的气息[J].中国电视,2023(10):84-86.

[3] 胡方杰.《种地吧》:异托邦的构建与启示[J].视听,2024(03):92-96.

本期内容由“受众研究中心”编辑整理,欢迎分享至朋友圈,其他媒体或公众号转载须获得授权。

编辑:李晓楠

责编:陈家欣

监制:刘燕南

往期推荐

种地星球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