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知识网作文、诗词、文学知识分享平台

全国各地高考分数线出炉,哪里人不爱出省读大学?

新人999|
9

高考分数公布后的这两日,众多考生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向大家征询填报志愿的建议。在五花八门的填报需求当中,是否愿意出省读大学这一条件时常被提及。有的人急切地渴望离开家乡,奔赴新的城市去畅享自由,也有人因饮食习惯的差异而心生犹豫。

哪人不爱出省读大学

不过,您会发现,来自浙江、广东等沿海部分省份的考生,明确表示拒绝出省读书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在这个问题上,不少考生父母“不要出省读大学”的观念更为强烈。2021 年,有网友总结的“浙式孝道”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其中首要一条便是:在浙江大学读书。就算考不上浙大,那也得读省内的大学。

对于这类略带戏谑成分的网络段子,一位去年刚送孩子去北京读大学的浙江宁波家长表示,说出省读书就是不孝未免夸张,但孩子出远门读书,做父母的担忧增多确是实情,并且也叮嘱孩子毕业后要回来工作。

省内高校的分数也随之节节攀升。对于部分考生而言,前往外地读书成为无奈之举,因为哪怕只是想填报本地一所还算不错的大学,录取分数线也高得离谱。

哪人不爱出省读大学

究竟哪里的人留在省内读大学更难?

记者依据近 3 年各地本科普通批次的分专业录取分数线以及各地的一分一段表,计算了各地考生若想考上不同地区的非“双一流”的省属重点院校,所需要的整体平均名次。之所以选取这个范围内的学校进行观察,是为了降低名校光环所带来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上海、北京、浙江、江苏以及广东本地省重点高校的平均分数线,高于外地省份的比例普遍超过 75%。这意味着,想要就读相同层次的学校,留在家乡的难度总体上要大于出去求学。

举个具体的例子,在 2022 年的浙江志愿填报中,分数线最高的浙江非“双一流”省重点高校是浙江师范大学,选考物理的考生若想就读该校不错的专业,分数至少要达到 640 分,也就是全省排名需达到 13643 名。而这个成绩,在同年恰好能够达到“985”高校中国农业大学的末尾专业录取线,或者能够就读吉林大学的中游专业。

哪人不爱出省读大学

而在甘肃、福建、河北等出去读好大学比留在家乡读更难的省份,情况则截然相反。

比如在河北,省内最好的非“双一流”省重点高校是河北大学。在 2022 年,河北的理科考生若想就读这所省内名校的较好专业,只要全省排名进入前 31495 名、分数达到 561 分即可。但这个名次的河北考生如果想去上海读书,那么最大概率能读到的学校就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该校在河北的分数线是 558 分,选考要求为不限。

怎样看待这种现象?这除了与各地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有关外,背后其实还涉及到各地所蕴含的就业机会的多寡。

一位曾经在杭州从事招聘工作的职场人士汪景称,他觉得省内高校录取分数线偏高,本质在于浙江的就业机会丰富,而且“浙江人对本省的浙工大、浙理工等学校认可度不低,像杭电计算机更是只有学霸才能考上的专业。因为 HR 基本是本省人,清楚这些大学的含金量”。

同样,不少广东人也认为本省就业机会众多,出去读书最终还是要回来,反而还会错失利用大学社交圈拓展自身人脉的机会。

名校的吸引力实则在增强

上述这些现象,大家或许都有所感受,但出人意料的是,汪景并不建议今年在浙江高考发挥失常的侄子“死磕”省内学校。

汪景的看法是,如果分数达不到浙大的要求,那就往省外名气较大的“985”“211”学校填报。因为他从杭州前往上海的互联网公司工作后发现,浙江这几所需要高分才能就读的省重点学校,出了浙江几乎没什么知名度,很容易在 HR 第一轮简历筛选时就被淘汰。

所以,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是,如今浙江人对于一定要留在浙江读书这件事,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执着了。

比如将同样公布了各专业录取平均分的 2005 年和 2018 年的浙江填报情况进行对比,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到,相较于 2005 年时,浙江省内最热门省重点学校的录取平均分,可以轻松“碾压”省外 50 多所“211”学校、8 所“985”学校的情况,如今省内学校的分数已经没有那么高了。

而且,十几年前,读省内热门“双非”学校的浙江考生,用同样的分数如果要读“211”高校,是能够去北京、广州、南京等大城市的,如今在同等条件下,可以选择的学校多数都位于非沿海省份。

有类似情形的不只是浙江。

在同样以考生不爱去外地上大学而闻名的上海,近年来外省名校的分数线也逐步上升。

例如“985”高校武汉大学在上海 2016 年文科生的最低录取分数是 478 分,由于当年未公布一分一段表,所以不清楚对应的名次,但同年上海本地“211”高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的文科分数线分别是 490 分和 472 分。武大的分数线处于上外和华东理工之间。

但到 2023 年,同样是选修历史科目的考生可报考的专业,武大在上海的录取线已上涨至全市第 3586 名的 572 分,而上外和华东理工的同等选科考生的最低录取分数是 548 分和 545 分,都已远远落后于武大。

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多所外地“985”院校以及北京的“211”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在上海的录取分数线,都较十年前有了显著的提升。

促成这一变化的,存在多个因素。

首先,随着通信方式的变革,让更多的考生和家长得以打破信息壁垒,不再仅仅依赖口口相传的本地好大学榜单,从而对外省名校有了更为全面立体的认识。其次,交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高铁网络的构建,使得许多城市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例如在京沪高铁通车之前,从上海乘坐绿皮火车去北京,最快需要 22 小时 31 分钟,而如今最快只需 4 小时 18 分钟。

但最为直接的推动力量,是社会对国内名校的认知发生了变化。

清北成为无可争议的 TOP2,始于 25 年前

倘若问您全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是哪两所,您肯定会觉得这是一道简单的送分题。

我们基于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也计算出了各地高分学子最倾向选择的省外学校和省内学校。不管在哪个省份,TOP3 的名单或许会有所变动,但 TOP2 永远是清华和北大。

所以当有谣言称雷军当年是湖北省文科“状元”时,不止一人发出疑问:“为什么去武汉大学?‘状元’们不都是清华北大吗?”

虽然雷军已对此事进行了辟谣,但湖北“状元”不选清北选武大的确有原型:1983 年,鄂州人潘敏以文科 558 分的高考成绩成为湖北省文科“状元”,虽然当时高考志愿填报采取的是知分填报形式,但考虑到家庭困难以及觉得武汉大学也不错,潘敏最终将志愿从北大改为了武大。

实际上,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之前,许多高考“状元”的首选并非清华、北大,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学校也录取了不少高考第一名。

但“211 工程”和“985 工程”开始实施后,最早入选名单的清北,凭借拨款迅速与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拉开差距,成为了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

所以在近期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份恢复高考以来上海历年高考“状元”去向的统计中,我们能够看到 1999 年之前,复旦几乎“垄断”了所有“状元”,但在此之后就极少有选择复旦的。而复旦距离“状元”最近的一次,是在 2014 年。当年理科第一名吴矅辰原本的志愿就是复旦,但中途香港大学介入。吴矅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是港大招生老师再三邀请的诚意打动了他,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发展机遇。此外,港大当时还会为优秀考生提供 70 万港币的奖学金。

2005 年开始,香港高校逐步被纳入内地统一招生计划,并凭借高额奖学金、与内地差异化的办学体制等优势,与清北争夺各地“状元”。从 2007 年到 2016 年,仅上海一地,香港大学就从清北手中抢走了 12 名“状元”。

但随着 2017 年“双一流”建设的启动,清华、北大的学术资源、科研水平再度得到提升,再次成为高考高分学子最为向往的学府。而两所大学的自我介绍里,也清晰地记录了这几次建设计划对自身的影响:

清华大学通过实施“211 工程”“985 工程”,开展“双一流”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近年来,在“211 工程”和“985 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从全国顶尖学府,到地方知名高校,“985”“211”“双一流”的名单,正如同高考一样决定着各地最优秀人才的流动方向。而离家遥远、文化差异等因素所带来的限制,或许也将随着全国名校格局观念的进一步趋同,而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