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财经新闻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单机斯诺克游戏中文版」儿童是天才(关于教育的五篇文章)

文章配图

儿童是天才(关于教育的五篇文章)

  孩子本是天才(教育随笔五则)

   

   

   

  教育即发现

  教育不只是让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为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他的禀赋。智力不是一种,是多种。以一种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智力极有可能会扼杀他的天赋禀异。多少家长一味地以学校学业标准来衡量孩子的努力程度,一旦考试成绩不尽人意,总是认为孩子的努力不够,却从来没有想一想是否是努力的方向错了。如果真的是努力的方向错了,其效果就相当于“南辕北辙”,越努力离成功越远。

  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小学的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以至于他的篮球运动出身的父母并不想让他接力他们的事业。但是到了初中,学习成绩渐渐跟不上一般同学,然而,他的父母仍然没有放弃,一心仍然想让他读高中,上大学,以后的职业与蓝球无关。中国父母大多数并没有发现子女天赋禀异的能力,并不会认识到子女的特异潜质,更不会有意识地发现并培养适宜子女的个体素质。在盛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集体潜意识的推波助澜之下,家长只是按照学校的要求来要求子女,而任何学校都不可能按照学生的个体智能来分别进行针对性特强的教育的。学校教育是“大锅饭”,个体教育是“开小灶”。

  如果姚明的父母坚持依照学校的标准要求姚明加倍努力,结果会是怎么样呢?一定会毁掉这个天之骄子。所幸的是姚明的父母还是“忍痛割爱”,没有让他读普通高中,而是送他读了职高。在职高,有篮球,有教练。也就是在职高,他的显而易见的天赋得到良好的培养。篮球就是他的天赋领域,当他在这一领域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之时,他已经有了极好极厚的各种资源和人脉,让他的其它天赋也得到了极致的开发,比如流利的英语、幽默的谈吐、成功的企业管理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人大代表、特殊官员等等头衔。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个体潜质,远远超过了已经实现的一切,还有更多的潜质没有被发现并开掘,使它的价值得到全面兑现。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研究结果表明,每个人至少具有7种不同类型的智力:1、语言智力,2、逻辑或数学智力,3、音乐智力,4、空间或视觉智力,5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6、人际智力,7、内在智力或内省智力。他还利用脑外科的研究成果,具体地指出每一种或能力在脑体中的相应位置。我们知道,中风的人往往会失去语言能力和运动能力,因为其脑体相应位置上的组织受到了损伤。

  认识到孩子的智力是何等的重要!这7 种智力并不是商值相同的,就每个孩子而言,这7 种智商不是均衡发展的。其中必定有一种智力具有天生的本领,家长如果能够发现并发展这种智力,就一定找到了成功的捷径。就姚明而言,无疑他的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是他成功的捷径,其次让他的语言智力、人际智力得到有效发展,从而做大做强。

  姚明的成功启示家长: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孩子的特长智力,“私人定制”般的确定奋斗的方向,这才会真正地导向成功。当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之后,他的其它智力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家长以哪一种智力作为火车头,这是一门大学问。不要说你不懂,不要只把孩子推给学校,谁叫你是父母呢?从今天起,去认识孩子吧!

  姚明并不是个例或特例,享誉世界的青年钢琴家郎朗如此,叱咤天下的斯诺克名将丁俊辉如此,网球大满贯得主的李娜如此……

   

  元知识

   

  到了21世纪,每5年的知识总量就会翻上一番,相当一部分知识已经陈旧或者过时。比如,我们现在的计算机不再是“286”“386”,因此有关“286”“386”的知识就不必再学,甚至连一般了解也不必,除非你是研究计算机历史。现在,有关计算机的基础不是“286”“386”,而是当下出现各种软件的运用和各种编程新语言。因此,所谓的“基础”它不是永恒不变,它是会变的,是一个动态知识系统。如果有人认定“基础”是永固的,并且认为非将它学习得稔熟无比不可,就一定会让自己孩子的智能受到极大的压迫。

  中国有一个家长因为孩子(读小学一年级)数学考了97分,就焦虑万分:全班只有三位同学没有得到100分,自己的孩子已经是倒数第一了!糟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了!甚至因为考试分数而虐待孩子。一旦出现了这样特别奇葩的家长,纵然有了可以造就的天才孩子也会被他们打入地狱,永无出头之日。记得曾经有一位科学院院士为某大学题词,写的竟然是“60分万岁”,一时哗然。其实,他并不是鼓励大学生敷衍功课,而是要多多学习课外的知识、前沿的知识。你想,总是拿着课本学习,纵然考试得满分,也只不过旧知识,眼下的科技日新月异,你不会去图书馆接触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动向,怎么能在毕业之后踏上社会迅速走出与时代合拍的节奏?如果你只是在课本学了一点,显然是不够的,甚至是过时的,早已被摒弃的。

  试想,我们在中小学、大学里学的专业知识,有多少被我们所用呢?据科学研究统计,以前学过的知识只有百分之十仍然为我们所用,其余的绝大部分早已忘记,尘封于淡漠的记忆。我想,这百分之十的知识就是元知识,正是这些元知识才让我们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元知识是我们工作的原动力。数学得100分与得97或60分,所获得的元知识不一定前者强,或许后者更强,因为后者在其它的表现出的素质并没有体现在卷面的分数上。得60分的后者,如果是学得很轻松,也没请老师补课,也没有大量地苦做习题,分数的含金量就不会比前者低,天性没有被压制,潜能就一定能在日后渐露峥嵘。孩子的天性一定要保存,不能让他们视学习为仇敌、为压力。

  我并不是说课本知识不重要,而是说分数并不十分重要,尤其是一次测验或考试的成绩。面对发下来的试卷,家长应该看看孩子的思路、逻辑、原理等运用怎么样。如果思路、逻辑、原理运用等等没有错误,只是运算错误或其它笔误,就不必担忧,因为思路、逻辑、原理运用等等就是元知识。考试分数低如果只是其它的细枝末节所致,的确不用担忧,因为以后的工作即使有了类似的小小错误,也会被团队发现和纠正,不是一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在共同为夺取胜利而奋斗。

  旧知识里最为重要的恐怕就是语言与数学,这是我们真正的元知识,也是我们从来不会忘记的且始终运用的。而其它大量被我们反复训练的习题或知识点早已风流云散,只有少量仍然起着一些作用。那么,那些我们大量训练的习题就真的没有作用了吗?不,它们的蕴含的逻辑、原理、程序等待已经化为元知识融入了我们的脑海,虽然寻常看不见,但它们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拿着指南针,把控着航向。

  但我还是要声明:习题不必大量做,适量做就可以,前提是保证逻辑、程序、原理等等的正确性。

   

   

   

  当然要“补课”

   

  中国的教育理念是极为重视基础的,并且将这个基础狭隘化,仅在书本知识上。现在我们知道,知识不只能印在脑海中,更应该表现在技能上。一边动手做富有创意的工作,一边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才是一个天才的学习常态,也是创新发明的一个萌芽。

  中国家长往往愿意花钱让孩子去补课,但补的只是应试课程。家长把应试课程当作了知识的全部,当成了当下教育的迫切需要,认为升学能够造就人才。没错,升学是人生晋级之梯,如果人生理想中是要一个高学历,要一个稳定的职位和收入,即使平庸也可以做到。多少天才终身潦倒,多少中才飞黄腾达,多少庸才荣华富贵。

  但是,真正的天才才会青史流芳,因为他做出了极为有创意的产品。

  扎克伯格是天才,他的父母也找家庭教师给他补课,但不是为了在考试排名上争第一,而是发现了他对计算机技术有兴趣,于是,在他10岁那年,父母就找了一位软件工程师做他的电脑老师,每周给他上上课,教他编程。

  我们中国的父母根本就不敢这么做。为什么?中国父母的想法是:编程要有高等数学基础的,小孩子怎么能学好呢?首先,应该找数学老师,让他小学数学每次都能考到100分,学有余力,再学奥数,奥数也要考到100分,再学初中数学,也要考到100分之后才学高中数学,高中数学也要学得非常之好,才可以到大学里学到高等数学,高等数学学好了,才可搞一搞编程……

  中国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聪明,即使考试成绩不好,是因为他没有补课,不勤奋做卷子。他们从来不把自己的孩子看作天才,只愿意按照学校教育的要求来规划孩子的未来,结果一定有家长亲手毁掉了一个天才,或者即使高考成功,也是让孩子的天才没有得到极致的发挥,反倒压抑他的特长,使孩子变成了一个最为普通的某一专业工程师或技术人员。他的特有的天赋无声无息消失了,一辈子干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但再也回头了。

  扎克伯格的父母就不是这样,当意识到了孩子对电脑有兴趣,当自己没有能力辅导之时,就找专业的软件工程师。当然,扎克伯格的父母也不一定确认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但既然发现了孩子的热情,就应该顺着天性去发展他。

  反观中国父母,就根本不去观察自己的孩子,也根本不去发现孩子的特有智力与热情,而是随大流,给孩子报什么绘画班、舞蹈班、武术班、奥数班、写作班……。这些家长的共同特点就是:孩子哪方面弱,就补哪方面。

  扎克伯格的父母就是:孩子哪方面强,就补哪方面。

  没有人是全能冠军,没有人是百科全书,哪怕你是天才,在很多方面也是“文盲”。

  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只要有一技在身,就可以割据一方天地。你独具一帜,定然无人可以轻易取代。

  所有的天才都可以在孩童时代露出端倪,真正称职的父母要有敏锐的眼力,着眼于孩子的天赋,有意识地导航,让孩子迅速进入自己的天赋场地。不要根据学校教育的标准去塑造自己的孩子未来的形象,不要将世俗的标准灌输于稚嫩的头脑。要创造条件成就孩子,不要无意识地毁灭天才。

  10岁的扎克伯格在家庭教师的培育下,很快显示了天分,以致于这位软件工程师感到吃力:“扎克伯格是神童,要教他东西很难。”12岁时,扎克伯格为行医的父亲开发一款网络通讯软件,病人抵达时可以自动提示,从而改变了接待员通报的传统方式;还可以用于在家庭成员之间发送信息。高中时,扎克伯格和朋友一起为MP3播放器设计了插件(几家公司高价收购,但他们免费送给了网民),比尔盖茨为此开出200万年薪,邀请他到微软工作,但被拒绝。

  发财的发明,放弃了专利;微软的高薪,又放弃了——中国父母一定会气得呕血,但扎克伯格的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选择了去哈佛大学读书。在哈佛大学,孩子失恋了,失恋之绝境让天才迸发天大的才能,Facebook的王朝从此崛起,一夜之间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是,他又辍学,因为比大学更广阔的天地展现在他的面前。

   

   

  新科技,创造力

   

  中国孩子往往被囚禁在教室里,接触的知识载体也大多只是课本和教辅书。课本和教辅书只是历史上已知的知识,其实相当一部分是过时的无用知识。对于这些知识,有了一般的理解就可以了,不必全力以赴夯实它,因为一旦以后在工作中如果要了解、运用到这些知识,都是可以轻易翻阅到的;即使不懂,再问一问中学老师或一般知识分子,就迎刃而解了。其实,微软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学校里学过的知识总量只有百分之十是终身受用的,其它的都风流云散了。

  中国学校由于非常注重传统知识,并且一直将传统知识当作经典,要求反复涵咏,反复训练,因此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几乎成了常胜将军。这些孩子是天才吗?当然是天才,因为在奥林匹克的知识竞赛场上参与竞技的都是天才级的孩子,中国孩子能够在这样级别的大赛能够夺金斩银,可谓是“天才中的天才”。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一个事实:几十年以来,这些天才却没有带给中国、世界天才级的贡献。

  为什么?因为一切已知的知识都有它的边缘,只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付出足够的勤奋和努力,都可以接近或到达它的边缘,穷尽它的奥妙。甚至中才或庸才也可以触及到它的边缘,也就是说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队员不都是真正的天才,这些“天才”只能在有人指导下做出卓越的成就,一旦离开了导师,就拔剑四顾心茫然,不知了奋斗的方向。

  父母应该怎么做?比尔盖茨第一次接触电脑的时候是在12岁,就爱上了它。但那时,一台单机售价是4万美元,家庭肯定买不起。盖茨的母亲倡议举行一次广场义卖,用募集到的3000美元租用了一台电脑。这样,盖茨和同学们就有了条件,一有空就钻进了电脑室。盖茨被誉为“电脑狂人”。而中国的学校,现在的“计算机课程”因为不是高考科目,几乎成了没有人问津的科学。未来的科技必定需要更为高深的电脑技术,但我们的教育观念还没有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如果把盖茨放到中国学校,一个天才就在萌芽中被无声无息地扼杀了。

  就是这台电脑,形成了以盖茨为中心的电脑热潮,也形成了“湖滨中学”的特色。湖滨中学其实最初并不出名,因为有了这样一台租来的电脑,后来人们才意识到它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也因为有了这样一台电脑,天才孩子比尔?盖茨、保罗?艾伦才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中国广大的孩子,现在有了电脑,却没有人去教导他们编程,没有教导他们学会网络科技,那么只好打网络游戏了。中国孩子往往只是消费网络游戏的“天才”,而不见创制网络游戏的天才。

  盖茨也在玩电脑游戏“三连棋”,但他早已不满这台租来电脑的庞大、笨重、速度极慢等缺点。经过钻研,盖茨研制出了一套更加有趣的软件程序,让小伙伴们惊呆了。但只有这么一台电脑,显然不能满足盖茨的需求。盖茨发现一家电脑公司的程序不够完善,自告奋勇,愿意免费为公司“捉虫”,条件是他可以免费使用公司的电脑。公司当然乐意,一放学,盖茨则通宵达旦,越捉越来劲,能力也越来越强。于是,他根据一本论述拿破仑军事策略的书设计出了一款游戏——“主宰世界”。这款游戏宣示了计算机奇才化理论为实践的创造力,也让这个中学生赢得财富与荣誉,日后果然他也像拿破仑一样真正成为主宰世界的人。

  当然,仅仅会设计电脑游戏是不够的。盖茨与艾伦在寻找着能体现独创能力的发明。阅读帮助了他们,当他们读到《大众电子学》里的一篇关于个人电脑的文章时,内心理想之火瞬间被点燃了,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光明。艾伦问:“如果每一家庭,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我们能获得什么?”

  盖茨心潮澎湃:“整个世界!”这时,他们还在那个湖滨中学。中国的中学生会去读科技前沿的牧读物吗?老师都不会去了解,更何况学生?学生只是被局限在课本与教辅书内,学习古老的学问,厚古薄今。如果那个学生敢于了解或钻研当今新的尖端的学问,将极可能被讥为“好高骛远”“走路都不会,就学跑,能行吗?”。

  盖茨的道路证明了:不仅能跑,还能飞!

  1975年,在哈佛大学读二年级的盖茨,发现大学的知识已经学得差不多了,新的东西也没有多少了,于是,不想浪费宝贵的青春,毅然休学。接下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他与艾伦开创了微软帝国。

   

   

  天才、人才、奴才

   

  “让我们告慰于那些疯狂之人,那些格格不入者、反叛者、肇事者。圆的螺丝钉打在方的洞孔里。那些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的人,他们不喜欢规则。他们对现状也毫无敬意。你可以引用他们的话,不同意他们的观点,赞扬或蔑视他们。然而,你唯一做不到的事则是忽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事物。他们推动人类朝前迈进。尽管某些人可能把他们视作疯狂之人,我们看到的则是天才。正因为那些足够疯狂之人以为他们可以改变世界,到头来恰恰是他们改变了世界。”——这是乔布斯被逐出苹果公司后,于1997年重返时亲自拟写的广告词。

  这个著名的广告标题为“异想天开”,他用了爱因斯坦、甘地、狄伦、毕加索、卓别林、爱迪生、列侬、马丁?路德?金,以及美国摄影家安索尔?亚当斯、法国演唱家玛丽亚?卡拉斯等等的肖像,因为这些人物在乔布斯看来都是天才,都是疯狂之人,都是改变世界推动人类前进的人。这些人物之中,不只有科学家,还有艺术家。毫无疑问,他们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人的旨趣大相径庭,他们有着异想天开的思维。他们引领时代潮流,他们凭借一己之力让世界看到崭新的景观。

  在我看来,这何尝不是乔布斯的“夫子自道”呢?他就是疯狂之人,他就是通过想像力改变现实磁场的人。只有站在常人不去的地方才能观赏到激动人心的风景。要想卓越,就必须不抄袭或临摹现状,就必须要有原创。你一定要先在脑子里想像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才有可能创造出来。伟大的东西从来不缺少原材料,也从来不缺少人才,但缺少天才,缺少想像力,缺少将想像、人才、原材料高度融合到一个产品之中的统帅。

  这个统帅在纯粹的技术上并不是一个专家,正如乔布斯对电脑技术的掌握并运用并不比一个程序员娴熟,但他能够描述出他想像中的产品。乔布斯本人肯定做不出那个想像中的产品,但他以此作为伟大的目标交给团队去完成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多少电脑精英殚精竭虑,绝望长叹,但是在乔布斯严厉苛刻的作风胁迫下,终于强渡苦海,摘取了彼岸花。

  中国当下的教育环境几乎是扼杀原创的现场,不要只知道斥责教育部。在学术造假、抄袭成风的大环境之下,家长应该保护好孩子的原创,不要认为是“异想天开”就嘲笑、压制或扼杀它。更不应该告诫孩子“脚踏实地”,做完做好学校老师布置的繁重作业。连应付都是犯罪,因为让孩子失去了自主,让孩子的内心滋生了奴性。

  过多过滥的练习册、辅导书就是天才毁灭的陷阱,别认为你是学霸、高考状元,最终连人才都可能不是,多少清华、北大的学子泯然众矣。靠机械的、高强度的重复性训练,是不可能造就人才的,遑论天才了。比如“一个字抄写100遍”式的教学,就是奴役,如果你接受了,孩子就会成为奴才。

  爱因斯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成绩并不出众,甚至大学毕业时,当大学教授了解到他对物理的特殊兴趣时,还断言他最不适合从事物理研究,因为爱因斯坦的物理成绩平平。早年,爱因斯坦就读的慕尼黑高级中学也如当下的中国高中,盛行的是“机械式的练习,对质疑的不耐烦,对教条主义和权威的崇拜”,有幸的是,后来他转入了一所与性情相投的阿劳中学。这个学校以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哲学为宗旨办学,任何机械的练习和填鸭式的教学都被禁止,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尊严,重视培养学生的直觉、视觉意象,激发学生的想像力。那时,他16岁。那时,他想像自己如果与一束光同行时会发生什么。谁也没料到,这种离经叛道的思维最终成为了“相对论”。

  如果你有孩子,如果孩子有异想天开,你应该惊喜,你应该请他写出来,思维的结晶不管它多么荒谬,它都可能引导天才的横空出世,最不济的也是一个人才,而不是奴才。

  爱因斯坦对少年时代的视觉意象念念不忘:飞驰的火车、加速运动的升降机、雷击、瞎眼甲虫在弯曲树枝上的爬行……。因此,当12岁的儿子爱德华问及“为什么如此成功”的时候,爱因斯坦联想了“瞎眼甲虫在弯曲树枝上的爬行”的视觉意象,于是告诉儿子:瞎眼甲虫不知道它走过的路是弯曲的,幸运的是,我知道甲虫所不知道的东西。

  超链接

  绝妙而隽永绝望而唯美 ——三篇网文和二篇经典之赏析

  2021年高考作文预测三题及习作

  林帅的有趣证明,不是开玩笑哦!

  WG史料札记,有一些历史细部已经淡忘,只记得概念

  第一眼是小说,第二眼是人生,第三眼是你我他的人生——《斯通纳》读后感

  读《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笔记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